"我們一方面尊重體制,可是體制內每一個人的生命力不能因此流失"
"體制不是永遠。一旦生命力消失,即使在體制中也不會保證你的安全,而且會很快流失你原有的創造力"

1976年底,我回到台灣,當時還不滿29歲。我可以去大學教書,但關於藝術的課很少。要當專任教師,必須再教些非藝術的課程,像中國通史、國父思想,我想說完蛋了,怎麼可以接受這樣的工作?所以寧可在好幾個大學跑來跑去兼課,但教我喜歡的東西。

這有點「邊緣」的角色,讓我變得更大膽。比如我曾帶著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做飆車調查,要他們訪問飆車族。剛開始學生覺得很難,因為在體制中順利走上來的人,忽然要跟體制外的人對話,但等到他們報告時,我卻覺得很感動,因為他們看到了不同經驗下成長的另一群人。

我用這種既像在體制內、又像在體制外的方式教學,帶著學生關心的不是將來怎麼做個成功的建築師,而是怎麼思考人跟空間的關係。

30歲上下的我,想的不是自己怎麼進入體制,而是我在體制與非體制之間,能不能拔河得更久。

夢想與體制之間的平衡

當時的我們一無所有,社會也沒有安排好位置要我們坐在上面。一無所有帶來的狂喜是一切從零開始,所以不怕失去。這反而是種生命力,讓我們敢大膽地有各種「非分之想」。

夢想跟體制,就像天平的兩端,怎麼樣讓它微妙平衡,是我在這一代身上看到的兩難。這幾年我常到竹科上課,有點在扮演讓天平搖動的角色。我知道大家要的是體制,但我又要告訴大家,當你在體制內愈成功、愈順利,生命力愈容易被削減。

這是個矛盾,包括我自己也是。35歲時,我受邀去東海大學當美術系的創系主任,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抉擇。因為是創系,我很開心,但7年後我決定辭職,因為我忽然發現自己已經在體制裡。我的思考是:不能不進去體制,但生命力不能被削減到沒有。

這幾年我出版《孤獨六講》,沒想到是很多30歲左右的人在看。孤跟獨,本來在儒家是非常不好的字,但西方講“solitude”這個字,「孤獨」是因為「唯一」,裡面有自負的含意。個人尊重社群,但不一定非要被社群吃掉。

也因為這樣,你問我對「35而立」的詮釋是什麼?我覺得是回來做自己。35歲以後還不知道做自己是怎麼一回事,會很辛苦,你的榜樣永遠是別人。


兩種態度,找回生命力

首先,競爭最好的對象是自己。200米、400米的短跑,都是跟對手比,但長跑一定是跟自己比賽,因為跑到最後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卻要跑出體能的極限。所謂成功,最後一定是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中不斷長跑,像嚴長壽、郭台銘,都是跟自己競賽,不是跟別人比。他們是完成自己。

其次,我們一方面尊重體制,可是體制內每一個人的生命力不能因此流失。流失以後會造成體制的萎縮,它會愈來愈沒有創意。

週休二日你在做什麼?這兩天是讓你回來做自己,是累積生命力的開始。前幾年電影《練習曲》影響很大,有個科技公司的員工跟老闆說要辭職去環島,因為「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老闆問:「你需要幾天?」他說17天。老闆說,好,放你17天假。回來以後,他表現更好。我想企業中是容許這些對話的,體制中並不是沒有彈性。

我不擔心制度,卻擔心人在制度中的「無感性」,所以,還要找回你的感覺。你有多久沒聞過花香?能否分辨出另一半身上的味道? 

或是喝得出這家咖啡跟別家不同,寧可繞路去買?有句話說「人不可無癖」,有幾樣怪癖,人會比較快樂,這表示你有所愛,有所選。

記得,不一定要打破體制,但要知道體制不是永遠。一旦生命力消失,即使在體制中也不會保證你的安全,而且會很快流失你原有的創造力


引用來源: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1952&page=1

Youyube的專訪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IUhwWsoYL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rankLu 的頭像
    FrankLu

    FrankLu的發現之旅

    Frank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