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題是探討小輪徑車重心是不是比較高, 大家都提出極精屁的論點, 嘆為觀止. 我認為以等重量的大小輪徑車加上同一個騎士, 小輪徑車重心確實稍低, 獲得優勝! 至於低多少? 有沒有實質意義? 就再繼續討論.
另外有許多人在探討騎車如何前空翻, 姿勢會比較優雅、美觀, 這幾位大兄不見得都有當眾表演前空翻的經驗, 我有.
那天, 在往淡水的河濱自行車道騎得正順暢, 突然發現前方兩公尺竄出一個快樂的小傢伙, 我立刻發揮”我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的精神, 全力緊急煞車, 只是, 我出門時忘了把雙手綁在登山車把手上, 順便把屁股焊接在椅墊座桿, 因此前空翻沒有作好, 車子沒有像各位大兄建議, 一定要隨著身體帶過去, 劃一個美麗的圓弧, 結果是車子摔在後面, 我人飛出去呈狗吃屎狀. 這跟騎馬是一樣, 不管是馬高馬矮, 只要是同樣騎速時馬急停, 人都是直接摔出, 難以倖免. 人跟車子是兩個獨立物體, 不管人重心稍高或稍低, 緊急煞車時, 車子因前輪胎摩擦力而迅速減速, 人只好往前飛, 或是利用把手當支點, 表演前空翻。 如果是緊急煞後輪, 車子會偏擺滑行, 還是難免摔車.
也有許多人在探討那一種車架設計比較穩定, 車架設計本來就要在穩定與易操控中求得平衡, 這另有文章, 我們來看看幾個名詞, 前面有幾位大兄post出車架圖示, 就不再重複.
拖曳力矩(Trail) : Trail我把它翻譯成拖曳力矩, 因為中文不知道怎麼說, Trail越大車子越穩定, 雖然前輪看似在車子前面, 它其實是被車子拖著跑, 跟隨(Trail)車子前行的軌跡, 前輪轉灣(或側傾)時, 一定要抵抗這個力臂x前輪對地的摩擦力, 這是車架穩定與否最重要的參數. 很不幸, 小輪徑車因為輪徑比較小(廢話!), 所以天生Trail比較短, 服用藥物也沒法改善, 車主只能小心騎乘, 利用騎乘技巧來抗衡車子的不穩定特色. 有些小輪徑折疊車為了斤斤計較折疊後體積, 因此把上管縮短, 又為了防止腳趾與前輪強碰(Toe Overlap), 又把前叉向前”彎很大”, 這種設計雖然可以加長輪距, 但是還是會降低車架的穩定性, 也請小心騎乘.
軸距(Wheel base) : 軸距越長越穩定(否則賓士加長型怎麼會賣那麼貴!) 當你的車子要發生側傾時, 軸距越大, 後輪傳過來磨擦力距越大, 因此車子感覺比較穩定.
頭管( Head Tube) : 頭管越長越穩定, 因此很多小折在可能情況下, 都把頭管長度”做很大”.
頭管角度( Head Tube Angle): Head Tube Angle是頭管相對於水平面的虛擬夾角, 相同的前叉, 頭管角度越小(越傾斜), Trail和軸距就越長, 車行就越穩定, 下坡車因為大部份時間都在下坡(少廢話!), 頭管角度設計得最小, 其次是登山車、公路車, 最後是小折, 這是一般狀況, 當然會有設計差異, 比如嘻皮街車, 那是用來騎爽的, 不必合邏輯.
坡度(Slope) : 下坡時, 地面坡度會改變Head Tube Angle , 讓虛擬夾角變大, 更接近垂直, 並且把Trail 變小, 讓車子比平路騎乘更不穩定。 下坡時, 車子穩定性降低, 車速又加快, 反應時間縮短, 轉彎時傾角擴大, 輪胎容易失去抓地力(向心力大於輪胎側向摩擦力), 因此下坡比較容易發生事故, 這時應降低速度, 適度把人的重心往後移, 增加後輪的摩擦力, 利用加大後輪磨擦力距來穩定車子, 同理, 上坡時就要重心前移壓車, 比較不會翹孤輪或龍頭左右偏擺.
後下支架(Chain Stay) : 越長越穩定, 軸距也越大, 長時間騎乘越舒服, 但是加速感就沒有那麼直接.
輪胎的特性(Tire Size and Thread Pattern): 輪胎的抓地力在不同的路面有不同的表現, 轉彎時最大的安全傾角(Lean Angle), 與路面、胎面、速度有關, 公路車細光面胎在平整的傾斜路面, 還是可以高速過彎, 因此輪胎的特性對車子行進穩定有影響, 但不是主要部份, 但是, 如果你一定要騎如水蛇腰的細胎, 高速去碾台灣路邊的水溝蓋或是人孔蓋, 那就有致命的影響了.
輪子的慣性(Gyroscopic Inertia) : 對車子穩定性貢獻不大, 不是重點.
前後避震(Suspension) : 前後避震在發明當時的目的, 不是為了在山路騎乘比較舒服, 而是因為它的吸震特性, 崎嶇路面騎乘時可以增加輪胎貼地性, 因此理論上在任何路面騎乘, 避震車的穩定性都會比較高, 當然如果整體車架鬆垮垮, 側向剛性很差, 又另當別論.
曲柄軸心(Bottom Bracket) : BB越低越穩定, 因為有曲柄長度與轉彎傾角的限制, 因此大小輪徑車的BB高度都大同小異, 雙避震車(尤其是下坡車) BB會高一些, 來compensate避震行程, 小輪徑車BB相對於輪軸(飛輪)的高度比大輪徑車高, 聽說會影響一些些穩定性.
小輪徑車架幾何(不論是否折疊)天生就是跟大輪徑車不一樣, 我曾經聽生產廠商說他的小輪徑車架幾何設計的跟公路車完全一樣(巄港款啦!), 我想他指的是人騎乘的姿態, 至於車架本身還是大有不同, 是港款, 但是不同師傅!
本文轉貼自: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8&t=1096755&p=20
作者 : AlanDerBar
另外有許多人在探討騎車如何前空翻, 姿勢會比較優雅、美觀, 這幾位大兄不見得都有當眾表演前空翻的經驗, 我有.
那天, 在往淡水的河濱自行車道騎得正順暢, 突然發現前方兩公尺竄出一個快樂的小傢伙, 我立刻發揮”我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的精神, 全力緊急煞車, 只是, 我出門時忘了把雙手綁在登山車把手上, 順便把屁股焊接在椅墊座桿, 因此前空翻沒有作好, 車子沒有像各位大兄建議, 一定要隨著身體帶過去, 劃一個美麗的圓弧, 結果是車子摔在後面, 我人飛出去呈狗吃屎狀. 這跟騎馬是一樣, 不管是馬高馬矮, 只要是同樣騎速時馬急停, 人都是直接摔出, 難以倖免. 人跟車子是兩個獨立物體, 不管人重心稍高或稍低, 緊急煞車時, 車子因前輪胎摩擦力而迅速減速, 人只好往前飛, 或是利用把手當支點, 表演前空翻。 如果是緊急煞後輪, 車子會偏擺滑行, 還是難免摔車.
也有許多人在探討那一種車架設計比較穩定, 車架設計本來就要在穩定與易操控中求得平衡, 這另有文章, 我們來看看幾個名詞, 前面有幾位大兄post出車架圖示, 就不再重複.
拖曳力矩(Trail) : Trail我把它翻譯成拖曳力矩, 因為中文不知道怎麼說, Trail越大車子越穩定, 雖然前輪看似在車子前面, 它其實是被車子拖著跑, 跟隨(Trail)車子前行的軌跡, 前輪轉灣(或側傾)時, 一定要抵抗這個力臂x前輪對地的摩擦力, 這是車架穩定與否最重要的參數. 很不幸, 小輪徑車因為輪徑比較小(廢話!), 所以天生Trail比較短, 服用藥物也沒法改善, 車主只能小心騎乘, 利用騎乘技巧來抗衡車子的不穩定特色. 有些小輪徑折疊車為了斤斤計較折疊後體積, 因此把上管縮短, 又為了防止腳趾與前輪強碰(Toe Overlap), 又把前叉向前”彎很大”, 這種設計雖然可以加長輪距, 但是還是會降低車架的穩定性, 也請小心騎乘.
軸距(Wheel base) : 軸距越長越穩定(否則賓士加長型怎麼會賣那麼貴!) 當你的車子要發生側傾時, 軸距越大, 後輪傳過來磨擦力距越大, 因此車子感覺比較穩定.
頭管( Head Tube) : 頭管越長越穩定, 因此很多小折在可能情況下, 都把頭管長度”做很大”.
頭管角度( Head Tube Angle): Head Tube Angle是頭管相對於水平面的虛擬夾角, 相同的前叉, 頭管角度越小(越傾斜), Trail和軸距就越長, 車行就越穩定, 下坡車因為大部份時間都在下坡(少廢話!), 頭管角度設計得最小, 其次是登山車、公路車, 最後是小折, 這是一般狀況, 當然會有設計差異, 比如嘻皮街車, 那是用來騎爽的, 不必合邏輯.
坡度(Slope) : 下坡時, 地面坡度會改變Head Tube Angle , 讓虛擬夾角變大, 更接近垂直, 並且把Trail 變小, 讓車子比平路騎乘更不穩定。 下坡時, 車子穩定性降低, 車速又加快, 反應時間縮短, 轉彎時傾角擴大, 輪胎容易失去抓地力(向心力大於輪胎側向摩擦力), 因此下坡比較容易發生事故, 這時應降低速度, 適度把人的重心往後移, 增加後輪的摩擦力, 利用加大後輪磨擦力距來穩定車子, 同理, 上坡時就要重心前移壓車, 比較不會翹孤輪或龍頭左右偏擺.
後下支架(Chain Stay) : 越長越穩定, 軸距也越大, 長時間騎乘越舒服, 但是加速感就沒有那麼直接.
輪胎的特性(Tire Size and Thread Pattern): 輪胎的抓地力在不同的路面有不同的表現, 轉彎時最大的安全傾角(Lean Angle), 與路面、胎面、速度有關, 公路車細光面胎在平整的傾斜路面, 還是可以高速過彎, 因此輪胎的特性對車子行進穩定有影響, 但不是主要部份, 但是, 如果你一定要騎如水蛇腰的細胎, 高速去碾台灣路邊的水溝蓋或是人孔蓋, 那就有致命的影響了.
輪子的慣性(Gyroscopic Inertia) : 對車子穩定性貢獻不大, 不是重點.
前後避震(Suspension) : 前後避震在發明當時的目的, 不是為了在山路騎乘比較舒服, 而是因為它的吸震特性, 崎嶇路面騎乘時可以增加輪胎貼地性, 因此理論上在任何路面騎乘, 避震車的穩定性都會比較高, 當然如果整體車架鬆垮垮, 側向剛性很差, 又另當別論.
曲柄軸心(Bottom Bracket) : BB越低越穩定, 因為有曲柄長度與轉彎傾角的限制, 因此大小輪徑車的BB高度都大同小異, 雙避震車(尤其是下坡車) BB會高一些, 來compensate避震行程, 小輪徑車BB相對於輪軸(飛輪)的高度比大輪徑車高, 聽說會影響一些些穩定性.
小輪徑車架幾何(不論是否折疊)天生就是跟大輪徑車不一樣, 我曾經聽生產廠商說他的小輪徑車架幾何設計的跟公路車完全一樣(巄港款啦!), 我想他指的是人騎乘的姿態, 至於車架本身還是大有不同, 是港款, 但是不同師傅!
本文轉貼自: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8&t=1096755&p=20
作者 : AlanDerBar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