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無車日(Car Free Day)重要紀事
1990年歐洲萌生在都會不開車的想法,1997年法國巴黎成立世界無車日聯盟。
1998年從法國展開「今天我在城里不開車」運動,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國
2000年義大利於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天連續四次實施「無車週日」
2006年已有超過38個國家的1400個城市加入此行列,政府和民間共同發起無車日的活動。
2005年在歐洲已擴大演變成長達一個禮拜的交通週(European Mobility Week),當中亦包括無車日、腳踏車日、大眾運輸日等活動。例如:

義大利
在羅馬、米蘭及其他百餘個城鎮開展“星期天無車日”活動,在城市規定的區域內禁止使用普通燃料的車輛行駛,居民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或使用電動或酒精燃料汽車出門。
哥倫比亞
首都聖菲波哥大“無車日”有近90萬輛私家車從早6時30分到晚19時30分不得上街行駛。人們出行只能選擇步行、騎自行車和乘坐公共汽車。

芬蘭
首都赫爾辛基的主要街道上這一天幾乎看不到機動車行駛,往日繁華熱鬧的主要街道上只有匆匆過往的行人和騎自行車者。路邊臨時搭起了一排綠色的“無車日”宣傳站。

比利時
規定,無車日這天所有市內公共交通一律免票,所以有不少人利用這一機會乘坐公交車、地鐵和有軌電車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去觀光。

法國
也有不少開車上下班的市民抱怨“無車日”給他們的生活徒增煩惱。但“無車日”行動仍是喚醒公眾環保意識的良好契機。

「國際無車日」提出「在都市,我不開車」(In town, without my car)的口號,這個理念旨在鼓勵開車通勤族,如果能做一點小改變,多利用大眾運輸、近距離多走路,或使用無污染交通工具,如騎乘單車,便能改善都會交通整體運輸系統能源之使用效率,如此不但個人可以省錢,地球也會因為能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及污染的排放,達到減緩全球逐步暖化之現象以及環境永續之目的。

自法國導入「國際無車日」迄今已第5個年頭,台灣已有23個縣市而全球業已千餘個城市共同參與。能源局進一步表示,「國際無車日」提出「在都市,我不開車」(In town, without my car)的口號,這個理念旨在鼓勵開車通勤族,如果能做一點小改變,多利用大眾運輸、近距離多走路或使用無污染交通工具,如騎乘單車,便能改善都會交通整體運輸系統能源之使用效率,此舉不但能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及污染的排放,達到減緩全球逐步暖化之現象以及環境永續之目的。
  
  依交通部相關通勤統計數據指出,目前國內自小客車通勤族(約300萬輛)以每日單趟平均約20公里、重型及輕型機車通勤族(共計約615萬輛)單趟分別約8.1公里及6.1公里估算,若開(騎)車通勤族若能每月選擇一天搭乘大眾運輸,全國每年將可節省約1.4億公升汽油,減少約31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造林780座大安森林公園

汽車是代步工具,而環境卻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只有正確處理好人與汽車的關系,才能享受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nk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