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人加入單車熱潮,他們放棄匆忙快速,學習用悠遊與放鬆,感受生命的怡然自得,歡迎你加入。
康健雜誌89期
文.洪震宇‧林慧純 攝影.邱瑞金
週六清晨8點,淡水河畔的太陽與微風特別溫柔。在台北的關渡自然公園,有兩個單車俱樂部、各有十多人、不約而同在這裡集合。
他們神采奕奕。其中有年輕人與中年人、還有不少女性,全都穿著絢麗鮮豔的服裝,戴著酷酷的安全帽與墨鏡,充滿瀟灑自信。
雖然互不相識,單車卻是他們共同的語言。彼此加油打氣之後,大夥各自上車飛馳而去,一隊沿自行車道前往淡水與八里,另一隊走公路前往三芝方向的天元宮賞櫻花。
此時環繞淡水河的自行車道,已有絡繹不絕的單車穿梭,即使前往三芝、高低起伏、需要耐力爬坡的101縣道,一路上也有不少全副武裝的單車騎士奮力奔馳。
每逢假日,類似場景在台灣各地上演,單車休閒風潮已開始蔓延。
台灣已經從自行車製造出口王國(最高紀錄一年出口1000萬台),轉型為享受單車休閒生活的國家。
數字可以佐證。根據巨大機械(捷安特)統計,2001年台灣市場一年只銷售60萬台單車,去年內銷高達80萬台,平均售價更從15年前90美元躍升到去年的345美元(這是廠商報價,市價要再乘上2.5倍)。
台灣去年平均4.73人擁有一台單車的比例,雖然遠低於單車風潮盛行的荷蘭、德國與日本,卻超過法國。(見表)
相對於整體騎單車人口,台灣騎專業運動休閒車的比例高達五成,超越美國、日本、澳洲等高單車人口比例的國家。(見表)
巨大機械總管理處特別助理許立忠分析,日本的單車族多半以通勤為主,台灣擁有高專業運動休閒單車的人口比例,不在於通勤,而是跟運動休閒風氣逐漸興起有關。
像新光醫院骨科醫師蔡效良就有兩台車,一台登山車,一台公路車,他不少同事都是擁有兩台車,根據路面決定騎哪種車。
單車也成為親子休閒的重要工具。根據中華大學休閒遊憩規劃與管理學系講師張馨文調查,到新竹縣市自行車道騎車的車友,四成都是親子出遊。
地方政府紛紛設立自行車專用道是單車熱潮主要推手。這幾年台北、台中縣市、彰化、南投、高雄市、花蓮、台東與金門等地方政府都開闢自行車專用道,串聯起全台的單車休閒風。
例如台北縣市250公里長的自行車專用道陸續串連之後,這幾年在捷安特10個租借站,每年平均租借人次達到40萬人。
「自行車道讓單車騎士更安心騎乘,有助於提升單車熱潮,」許立忠認為。
樂活趨勢帶動單車熱
單車休閒熱潮的風行,來自全球「樂活」(LOHAS)風影響。
樂活族的生活方式強調愛地球、重視環保與重視身心健康。由於騎單車沒有噪音、空氣污染,更能讓身心健康、還能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同行,是最健康的運動與生活方式。
單車不像汽機車的高速度,反而有種怡然自得的緩慢節奏,更呼應目前全球流行的慢生活趨勢,反省狂飆的時間病帶來的壓力問題。
《慢活》一書認為,慢活在於重新利用時間,心平氣和地與人、文化、工作、自然、自我的身心建立有意義的聯繫。
「因為騎車太快、只是走馬看花,走路又太慢,」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林惠忠說,「騎自行車的速度由自己控制,從緩慢與放鬆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礁溪老爺大酒店總經理沈方正,每天早上一定騎車運動40分鐘,順便逛逛市場,做為一天的開始。他以前在台北上班時,也常常從新店家裡騎單車上班,轉換忙碌心情。「很有成就感,一天心情就會很好,」他說。
除了反映全球樂活與慢生活的趨勢,台灣單車熱的蔓延,也跟重視319鄉的旅遊觀光有關。全台的自行車專用道不僅吸引國人、也吸引外國人前來用單車遊覽寶島。
「與其發展污染工業,不如推動永續經營的觀光綠色產業,」中華大學講師張馨文觀察。
許立忠就發現,每年參加台北市世貿中心自行車展的國外買家與客戶,甚至平時到台中大甲拜訪捷安特的客戶,來台灣都會特地安排行程到各地騎車。
像黃進寶成立半年、帶領單車愛好者環島的單車環島團,最近也有幾位香港與德國觀光客參加。他認為,台灣不論是公路、鄉間小路、田埂都是騎車好地方,山巒地形更是專業騎士最佳的挑戰場。
「台灣交通發達,到處都有便利商店,不會迷路,而且風景好,」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林惠忠分析。
當單車成為一種休閒風潮,也有不同樂趣的休閒方式。可以如何快樂「酗」單車?
提案 1 城市漫遊
騎車不一定要往外頭遠方跑,在擁擠的都市中仍有快樂的空間。
在城市騎車漫遊也有獨特品味。住在八里、喜歡騎摺疊車的四季眼鏡精品店負責人錢順濱,平常洽公喜歡騎車從位在台北仁愛路的店裡出發,抵達目的地之後,還能把像桌子尺寸的車子摺疊成椅子大小,再帶入室內,非常時尚愜意。
當他騎著輕巧的車子在街上漫遊時,就經常引來路人羨慕的目光,
不只是代步,他還把價值3萬元的摺疊車當成收藏樂趣。他有一群朋友都是摺疊車的愛好者,平常聚在一起就是討論車子結構與設計,或是蒐集國外流行資訊,滿足想像空間。
繁華城市內的幽靜小巷也常有意外風情。
IBM公共關係部專員陳慧純也喜歡在台北市區騎單車。她認為,騎車不必專用車道,鑽小巷子也是樂趣。她特別喜歡民生東路,「綠蔭巷弄間,藏著小巧有趣的店面,邊騎邊逛,走走看看,別有一番滋味。」
提案 2 加入俱樂部
結伴同行是騎車最大的樂趣。
台灣有成千上萬的單車俱樂部,從10人到上百人的團體都有。「除了地方政府,單車俱樂部也是台灣單車風潮的重要推手,」張馨文說。
加入俱樂部讓騎乘單車的樂趣更豐富,除了認識朋友,還能參與不同的單車旅遊私房路線。
「加入俱樂部騎車才不孤單,以車會友,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會有競爭壓力,」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林惠忠說。
綽號「阿良」、在宜蘭市經營自行車店的陳彥良,跟他的太太「阿布」固定假日會找同好舉辦單車鐵人活動,除了上山下海,也曾辦過「夜騎」,去山裡探訪螢火蟲,享受大自然的奧秘。
每逢週五,就有不少人打電話來詢問、甚至不少都是住在宜蘭的外國人,他們有空就到阿良的店裡聊天,交換騎車心得。
參加單車俱樂部還能經營共同回憶。
加入「BMCC」單車俱樂部的林惠忠,也是每週跟車友結伴出遊,有時安排三天兩夜的行程,租台遊覽車,到定點大夥再一起騎車。
有一次他跟朋友們遠征南橫,在關山附近看到磅礡懾人的向陽大崩壁的奇景,讓眾人永難忘懷。
他記得,那天是冬季11月的下午4點,夕陽透過山嵐烙印在山頭,有如黃金鑲嵌在大崩壁上,15分鐘之後,雲層再度把山頭遮住。這個難得景色,深深烙印在他們心中,成為共有回憶。
提案 3 海外單車旅遊
海外單車旅遊也成為旅行的新玩法,為旅途添加不同色彩。
台北市自助旅遊協會理事長張季玫12年前就開始舉辦海外單車旅行,她曾經在北美、歐洲、日本、紐澳、摩洛哥騎單車旅行,12年來參加的人次就達到數百人。
張季玫認為,海外單車旅行跟一般旅行差別在於「速度」。一般開車的速度太快,無法深入,騎單車可以穿梭在城市、小鎮,沿著運河、葡萄園騎,可以看到更多細微風景。
「有付出體力、流過汗水的土地,回來一定不會忘記,」她說。
海外單車之旅也是自我挑戰與冒險之旅。像從事旅遊業的姜俊瑋,雖然常在世界各地走透透,就難以忘懷單車環泰國的經驗。
2年多前趁著女友轉換跑道的空檔,他們兩人安排三個月的泰國單車之旅,事先培養體力,帶著畫得密密麻麻的當地地圖遠征泰國。
「說真的,第一天滿惶恐的,只能硬著頭皮一天一天去克服,」姜俊瑋坦承,幸好後來漸入佳境,加上遇到許多熱情的泰國人幫他們加油,缺水就到警察局要水喝,路旁有人烤肉,探頭哈啦一下,主人就招手請他們吃,真是人情味十足。
美麗的意外驚喜
騎單車往往也會遇到意外驚喜。
最美麗的是遇見愛情。
當了3年財經記者的蕭安順,厭倦了步調匆忙的媒體圈,也失去長跑8年的愛情,30歲那年趁著公司政策轉變,他辦理優退,拿著優退金,一圓單車環島之夢。
他來到台東池上,遇見一位民宿第二代經營者蕭樹珊,認識交往還不滿一個月,就順利娶得美嬌娘,在美麗的東海岸,開展出美麗的愛情與事業。
愛V單車俱樂部團長翁淑敏有些靦腆地透露,交往半年多的男友,就是騎車認識的,兩人都愛運動,個性開朗,有共同話題、共同朋友圈,「興趣相投是最好的催化劑,」她說。
騎車的共同嗜好甚至讓夫妻感情更加甜蜜。IBM公共關係部專員陳慧純都是跟先生一塊騎他們特別挑選的「對車」出遊,手腕上戴著純白時尚的MP3隨身聽,和先生一前一後在喧鬧的城市裡尋覓安靜嘻遊角落,這種「兩人世界」的美好情境,讓她隨時都感到幸福。
「就像對錶一樣,單車也應該是一對的,」她說。
兩台時尚單車也成了最美的裝飾。陳慧純家中特別規劃一面純白牆壁,兩人心愛的單車就成為最美的壁飾。
單車甚至也能變成事業。黃進寶原本是鋁門窗工廠的鐵焊工人,一家四口在2002年7月開始,花了一整年的時間騎單車環遊世界。'當時他的大兒子剛考上高雄醫學院,小兒子還是國三生,休學一年圓夢。
他們從香港出發,依序從亞洲、歐陸、美洲前進,曾在雪地裡掙扎、也在一望無際的戈壁沙漠孤獨踩踏。
這段旅程也讓他與單車結下不解之緣。現在黃進寶上半個月到各地演講、參加活動,分享單車旅行的經驗,下半個月專心帶團環島,將樂趣與事業結合。
原本在廣告業擔任高階主管、今年51歲的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林惠忠,也是在前幾年利用花東單車之旅,獨自探索人生下半場的方向。
旅程結束之後,他離開廣告業,寫了一本台灣自行車旅遊導覽的書籍,更進入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工作,把嗜好變成職業。「這是人生最大樂事,」他很開心。
打造樂活單車島
儘管台灣單車風潮已經蔓延開來,但是距離荷蘭、德國等歐洲先進國家高比例的單車人口,台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政府扮演關鍵角色。雖然地方政府的自行車道已經逐漸串聯,但是相對汽機車的橫行霸道與污染,自行車的路權仍是弱勢。
根據中華大學休閒遊憩規劃與管理學系講師張馨文的研究,一般車友最關心的就是不受汽機車干擾的「安全」。
「如何在城市規劃出自行車專用道,才能提升騎單車的風氣,」巨大機械總管理處特別助理許立忠建議。
英國的例子就值得借鏡。英國非營利組織永續運輸慈善團體藉由政府補助的彩券資金與募款,在英國各地購買路權,改成自行車專用道,目前已經建造16萬公里的專用道,估計一年有2500萬人次的自行車觀光客,每年帶來5億英鎊的觀光收益。
結合樂活趨勢,將台灣單車熱潮延續成單車之島,不僅環保、健身,更能成為觀光好生意。
但目前地方政府過度重視硬體設施,卻未注意到車友的實際需求。
資深車友的室內設計師陳泗滄認為,台灣自行車道鋪太多水泥,甚至連河邊都用護欄圍住,浪費資源且不美觀。
經常去歐洲騎車的陳泗滄觀察,歐洲國家都是用樹木當護欄,也不用水泥,儘量讓自行車道維持自然風格,而且嚴格限制汽機車進入,讓自行車道成為快樂天堂。
但至少台灣的自行車道已逐漸讓人嚮往。朋友一直邀約四季精品眼鏡負責人錢順濱一同到荷蘭騎車、欣賞運河美景,但是他都毫不心動。因為住在八里的他,每天都有機會騎愛車沿淡水河欣賞風景,享受淡水的山風河雨。
「自行車可以帶你去想去的地方,又可以健身,多好,」雖然坐在店裡,但他已經跟愛車一起神遊四方。
//----
以上引用自 :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content/089/089038.asp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