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遊記文章,我常覺得自己像個康德一般吞噬著他人的經驗與心得,雖然不至於像他那樣足不出戶,卻與熱愛的境界有著遙遠的距離。畢竟,出遊是件簡單的事情,但誠如克勞賽維茨所指出,簡單的事情卻往往並不容易。因為,你必須挑好一同前往的伙伴、挑好季節甚至挑好你的情緒,以免任何一個環節的差遲,使得原來美麗的計畫,到頭來成為折磨自己生活的元凶。

西遊記雖然是傳世之作,但是他的主題在於西天取經與神鬼傳奇,因此對於沿途的風光與風俗民情,失之真確是相當然爾的事情。山海經儘管是以地誌為主,但仍然不脫神鬼魍魎;老殘遊記則讓人隨著作者劉勰一同流浪與流淚之慨,感之深沈。比較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文化學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其中,讀者不但隨著他漫遊中國,也漫遊在以歷史為根基的文化省思上,讓人時而昂然,時而低迴,更令人瞠目的是,中國文化的發展竟然再看似一次又一次的偶然巧合情境下峰迴路轉,讓人振奮,也讓人悲憤。後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與山居筆記合併在一起後,又拆成四本小冊子,其中配上知名攝影家的相關風景照片,使得原來抽象的想像成為具體的景觀,更加令人激賞其細緻與用心。這也對比出漢卡克在「上帝的指紋」中的重大缺漏,儘管論點有爭議,但是漢卡克對於人類文明追求的用心是殆無疑義且令人感佩的,在其著作裡也有著許多精彩的論證與推測,唯獨令人扼腕的是由於圖片說明不足,導致未曾去過埃及的人,對於其所稱的石櫃、石道等物件產生不知所云的困窘,如果不是日本漫畫家小池一夫的「上帝的指紋」漫畫問世,許多讀者將會有無可避免的遺憾。

另外,村上春樹的邊境靜境同樣也是將旅遊的心得見諸文字,但是同樣令人失望的是,他的多愁善感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這讓他的眼睛所見都瀰漫著灰色的情調。我喜歡他的長篇小說,更甚於旅遊文學顯然正是基於這樣的理由。談生活,我幾乎迷倒在村上的文字思想魅力腳下,但論起旅遊則未免過於犬儒而失去應有的光彩了。反而,賽門‧溫徹斯特的「長江萬里行」更能在動人的思緒裡,帶著讀者從上海一路溯源而上,中國大陸的光明與黑暗都呈現在作者的歷史洪流中宣洩而出,有歡樂,有低沈,有省思,也有情緒上的衝動。甚至,隨手拈來的神話傳說在作者筆下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相較之下,我毋寧更喜愛經過理性研究,並混以深深情感的遊記作品,不但增長知識,也滋潤心靈,誠可謂一舉兩得之效。

我喜歡艾倫‧狄波頓的作品,尤其是在閱讀過他那本啟迪心靈發人深省的「哲學的慰藉」後更是如此。這本書,讀來讓你不禁對編輯的用心致上十二萬分的敬意,因為在每章的篇頭都已簡潔的圖示,讓讀者預先做好心理準備,將隨著作者走上何處旅程,會有哪些哲學家、文學家,甚至是畫家擔任此一旅程的導遊,很難不教你感動。

最令人感動的是,他以自身的經驗與情緒,寫出每個人共同擁有的弔詭情境,就是人類的情緒受制於一種嚴格、無可改變的邏輯。若我們想像眼前的美景可以帶給我們快樂,而忽略這種邏輯,那我們就錯了。事實上,似乎我們的情感或心理需求必須先得到滿足,例如得到別人的瞭解、關愛及尊重,也能表達自己的感覺,我們才能享受到美的東西,並獲得快樂。因此,他指出天氣和建築物的外觀既不能為我們的喜悅背書,也不能詛咒我們,讓我們活在悲慘當中。這正印證了古老哲學家諄諄的教誨告誡,令人賞心悅目的東西部一定讓人快樂,快樂是根深柢固屬於內心的。就艾倫而言,最精緻的旅行是想像。

既然如此,為什麼作者仍要繼續他這本「旅行的藝術」呢?仔細思量後,我發現作者並非認為旅遊對於心靈並沒有太大的意義,而是在旅遊之前我們必須瞭解旅遊在生命中的意義,然後去印證內心,去體驗生命與自然的光彩與繽紛。在充滿哲思的文章中,我可以隨著作者與作者所提及的任務海角天涯地遠行,也可以如同賦歸裡「斗室之旅」一般,以全新的心情來審視原以為熟得不能再熟的居家或巷弄。如同作者感慨,旅遊最重要的不在於目的地,而是你的情感心思之所向。因此,去哪裡玩,到過哪些國家都不值得對人驕傲誇言,除非你深深切切地領悟這些地方是如何照亮自身的生命。羅斯金鼓勵每個人都要繪畫,其原因就在於惟有透過繪畫或文字描寫,我們才能深刻詳細的欣賞眼前景致,而不是走馬看花般的交差了事。

以上來自 :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id=2019920150854&actid=tornado&Partner=xxx&Owner=NULL&Nid=&Page=&Uid=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nk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