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爸拿了這本以澎湖為背景的小說給我, 說是前幾天數十年沒見國小同窗送他的.

我向來喜歡以故鄉為背景的文字, 能有這機會閱讀自然不會放過.

"天人菊就象徵了澎湖人與大自然搏鬥的堅忍毅力。從作者的筆中,彷彿見到一群
熱愛家鄉的青少年,在長滿天人菊的坡地上奔馳著......"

故事訴說著當年念初中的七個少年, 相約20年後的中秋夜, 一同再回到陶土工作室
聚會的一段故事. 作者李潼以其洗練的文字, 細膩的刻劃著那個青澀年紀的心情故
事. 對故鄉菊島濃濃的思念, 完美的與故事交融一起.

文中訴說對土地的關懷,對友情的珍視,凸顯一個離鄉的遊子回到家園時,那種不得以離去的無奈和對土地認同的情懷.

如果喜歡校園民歌的人,必定熟悉:「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謠﹍﹍」這首〈月琴〉吧!作者就是這本書的作者──賴西安(李潼的本名)。他膾炙人口的民歌作品還有〈廟會〉、〈散場電影〉等七十幾首歌詞作品。從這些抒情、懷古、念舊,卻不濫情、泥古、守舊,充滿民俗風味的文字意象當中,可看出他對台灣社會、文化、傳統的熱愛和用心. 很難想像一位出生於宜蘭的作家, 能把對菊島的情感訴說的這般深刻.


20年~ 一段不算短的時光, 可以做很多的事, 可改變的也可能很多.
工作生活之餘, 把內心深處留下一塊給對故鄉的思念吧!


後記 :
在網路上搜尋許多李潼的資料, 才得知他已於2004/12因癌辭世,
留下未完成的"魚藤號列車"遺作. 得年52, 真是天妒英才.
"再見天人菊" 完成於1986年. 能把菊島寫的如此深刻並非因他是
澎湖人. 我想是來自他於澎湖服役(海軍)所得的靈感吧!



-------------------------  
懷念李潼專輯
李潼,路上好走(上)
桂文亞

對於李潼,我們知道得很多,也知道得很少。我們從李潼的作品裡認識他:五百萬言,六十五種作品,台灣少年小說第一人;我們從生活裡認識他,熱情洋溢,自信自尊。他身體裡有一種叫做「光」的東西,他用「光」來掃射生命,變成文字,變成語言,歌聲與笑聲,哭聲與罵聲,無論或悲或喜,總是暢快淋漓。

因此這個一直活得很響亮的人,我們以為他應該一直響亮下去,不「鬧」到最後,絕不散場。儘管二○○二年傳來他得了癌病且幾經化療,可是我們仍然看到李潼的「光」。

他說,噶瑪蘭第三部曲《南澳公主》已成竹在胸,即將開筆了;他說,健康情形已好轉,又應邀這裡那裡演講了。他正常到我們開始懷疑這個李潼到底是真病還是假病了!反正他這個傢伙平常說話就很誇張,說不定是騙我們的,他─根─本─沒─那─麼─嚴─重。

於是朋友們心中竊喜,李潼沒事。何況,現代醫學如此發達,何況,他如此熱愛生命,更何況老天爺沒有理由這個時候就將他帶走……。

年終,民生報出版的噶瑪蘭第二部曲《望天丘》,正進行再刷作業,在修訂過程中,編輯與李潼書信往返,他仍是一本認真嚴謹的態度,將提問逐一加註。 《望天丘》是噶瑪蘭三部曲的第二部,是一本以漢人移民愛恨情仇為主軸的少年小說;第一部則是以平埔族噶瑪蘭人悲歡離合的《少年噶瑪蘭》。李潼自云:「它們的題旨底蘊,其實都是『遊子』二字,它們所訴說的情懷,無非是時空遊走的當下把握及遺憾種種。」

李潼寫道:「我以《少年噶瑪蘭》迎接自己的四十歲;當時早已構思成第二部的《望天丘》及第三部以百年泰雅族滄桑歌謠的《南澳公主》雛形。沒想到仍以《望天丘》讓自己站上半百年歲的山頭;足足已過十年。 啊,仍以遊子情懷為題旨底蘊的《南澳公主》,難道也得在我六十歲問世嗎?」 「餘音拾遺完成後,我信手在紙上寫了一句話:蒼穹無字,所以望天以浮雲為頁,翻看不盡。祝福天下遊子當下把握,身心皆輕安。」

李潼啊李潼。當下把握及遺憾種種啊。

李潼啊李潼,是你哄我們說沒事了,還是老天爺哄著你說李潼的病會好?當下把握之遺憾種種啊!

 

李潼 小傳
 

李潼,本名賴西安,1953年出生於花蓮,2004年12月20日清晨七時因癌症於羅東家中逝世,享年52歲。

李潼為台灣重要的兒童文學、小說及散文作家。出版文學作品、相關論文及其他各國譯本百餘部,包括《台灣的兒女》系列十六本、《少年噶瑪蘭》、《博士.布都與我》、《再見天人菊》、《蔚藍的太平洋日記》、《望天丘》、《少年小說創作坊》等,另有劇本、評論和報導。於台灣當代小說、散文創作擁有豐碩成果;亦於華人兒童文學界具重要地位。

曾獲文學獎三十四座:第十五屆國家文藝獎、第二十三屆中山文藝獎、第十一、十二、十三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中篇少年小說首獎、第十、十一屆中國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第三屆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北京)、陳伯吹兒童文學獎(上海)、第六屆洪醒夫小說獎、第一屆楊喚兒童文學獎、第一屆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中篇少年小說首獎等。

1970年代曾投入校園民歌創作,以賴西安本名發表歌詞百餘首,其中的《月琴》、《廟會》、《散場電影》等迄今仍餘音繞樑,流傳長遠。

【2004年12月26日 民生報 少年兒童版】

李潼,路上好走(下)
桂文亞

李潼和民生報的淵源該當很深的。早在1984年,即在民生報兒童版上寫稿,1987年,即出版了兒童小說《大聲公》、《大蜥蜴》及少年小說《博士、布都與我》;1992年,出版散文集《這就是我的個性》,其後近二十年,陸續出版的作品包括:《蔚藍的太平洋日記》(1997年,散文)《再見天人菊》(2000年,少年小說)、《天鷹翱翔》(2001年,兒童小說)、《順風耳的新香爐》(2001年,少年小說)、《綠衣人》(2002年,少年小說)、《孔龍星座》(2003年,少年小說)、《天天爆米香》(2003年,散文)、《望天丘》(2003年,少年小說),及《呼喚,李潼少年小說的聲音》(桂文亞主編)共計十二種。雖然,民生報出版的作品只占了他出版總量的六分之一,仍然極有可觀,此乃因為,李潼的作品,質量均優,天地廣闊,本本皆有特色。中國大陸小說名家,也是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說得好,李潼的歷史感是無時不在的:「他在歷史的隧道裡往回走著,領著已經失去了歷史感的現代少年去尋找歷史的風光與風采,使他們有了歷史的記憶,從而也使他們對『現在』有了更透徹的認識。」

沿著李潼1986年獲得洪建全兒童文學中篇少年小說首獎《天鷹翱翔》的創作作品足跡至最後一部遺作《望天丘》,我們確實看到他所關心的議題一路深化,由近而遠,由小我而至大我,然而,埋藏在作品靈魂更深處的,仍然是他對人性一貫的關懷及對土地深深的情感。他的作品,也因此感動無數深情的人。

一個人的一生能有多長?在我看來,李潼五十二年的人生是結結實實被濃縮了的。他不這樣是不足以燃燒完全的,雖然,他也可以不做這樣的選擇,既然命運之神做了這樣的安排,李潼,你就安然上路不要牽掛了吧。

民生報出版的李潼作品共12種,其中《望天丘》為李潼最後遺作。

【2004年12月26日 民生報 少年兒童版】


懷念李潼

李潼(賴西安,1953-2004),被稱為台灣少年小說第一人,去年十二月二十日因攝護
腺癌逝世,留下遺作《魚藤號列車長》。今日下午二時半,李潼的告別式將以音樂追思
會方式於宜蘭舉行,《聯副》特刊登李潼的妻子祝建太所寫〈光亮無礙的時空〉送別作
家。


光亮無礙的時空 與李潼聚會

【祝建太】

回家

去年十二月十九日晚上,李潼在羅東博愛醫院加護病房,當我們知道他已準備回到家中
時,晚上我跟孩子快速地把樓下房間客廳整理清爽,準備好衣服,要接他回家。二十日
清晨六時,醫院打來電話要我們儘快過去,李潼的血壓已很低微,救護車送他回家,躺
在家中舒適的床上,拔掉了呼吸器……李潼七時放下了塵世,步上了另一個光亮無礙的
時空。

孩子陪在他身邊,好友們慶祥、小貞、阿鏗、文和、枝旺以及六月等一一來看他,跟他
說話,他已忘卻在病房中的不適,面容安詳平靜,還面帶微笑。

一切後事都照李潼生前的交代,放他喜歡聽的《櫻花雨》,靈前放的是一張已裱好,他
看起來很藝術的照片,他請慶祥幫他穿衣,他要安靜,不要世俗的儀式,他希望一個適
合他文化人作家身分的追思會,台上要擺放蘭花;請託曾是舞台總監、劇場經驗豐富的
游源鏗主事;甚至他還想過訪客來到家中要不要脫鞋?一切都像他小說預先安排的架
構,他不僅向我交代,也向幾位好友囑託,並且已在九十二年出版了他認為的紀念文集
《蓬萊碾字坊》酖酖李潼人間情懷和文學天地。

心願

感謝上天留了兩年半的時間使他完成很多心願,出版《望天丘》以及整理可以成書的文
稿;多跟孩子接觸;向我反覆訴說他以前從未說過感性的話,雖然他還想在創作上衝
刺,但反覆不定的身體狀況卻常讓他力不從心,他開始寫些短稿、詩,並經常在學校跟
愛好寫作的朋友演講,將他豐富的寫作經驗跟青年朋友交流。他有時會說:「多給我一
些時間,我還可以為台灣做很多事。」

李潼很喜歡一句「有書有筆有肝膽。亦狂亦俠亦溫文。」(清龔自珍詩句)或許這是他
的自況。李潼一生最大的志業,為台灣多做一些事。認為身為台灣人是驕傲的事,在國
際會議為台灣爭取發聲權。

李潼在演講時有特殊魅力。他低沉的嗓音、翩翩的風采、精緻的語言以及風趣的內容,
使他成為「名嘴」之一。有時在大型場面為他緊張,他說:「你根本不用擔心,那是我
最享受的時刻 。」

李潼不耐俗套,也常仗義執言而做獅子吼,常扮演「烏鴉」的角色,得罪一些人。常勸
他世故一些,但他說:「人生活到那樣也太辛苦了。」但也因為他較高標準的要求,成
就了很多美事。

蓬萊碾字坊

資深兒童文學作家潘人木說:「李潼是一顆椰子飄上了海灘,一上岸就能長成椰子林,
成為兒童文學的林木。」另外,李潼小說跟天字有關的書名頗多,如:《天鷹翱翔》、
《再見天人菊》、《望天丘》、《天天爆米香》、《藍天燈塔》等,而且本本銷路都不
錯。

大陸作家洪汛濤稱李潼為「台灣少年小說第一人」,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張子樟認為李
潼作品的質量,與大陸的「沈石溪、張之路、曹文軒」是「少年小說四大天王」。

目前研究生撰寫論文,研究李潼著作而得到碩士學位的論文,共有十三篇。有研究生統
計出,李潼寫作以來共計六百五十八萬字,每日平均約寫七百八十三字。難怪他的書房
名曰:「蓬萊碾字坊」。

他最想完成的是一部長篇少年小說《魚藤號列車長》,已寫了十萬字,還差兩三萬字,
他喜歡這部作品,說寫起來像當年寫《少年噶瑪蘭》那樣的順暢。未完成的書稿,應該
是他最遺憾的。去年十二月十八日的「太平詩路」活動,李潼的陶版詩作在太平山上掛
版揭詩,陶藝家張永能燒出的陶版,是令人驚豔的藝術品,他很想上山參與此會,但山
上的四百多層階梯,已不是他所能負荷。但我想現在他的魂魄已能在太平山林自在雲
遊,與雲海一起飄浮。

熱誠溫暖的朋友

為了這次追思會,我又想起了李潼一些事情。李潼的筆名由來,李是母姓,台語發音近
似「兒童」,表示他奉獻兒童文學的心。

李潼小學時因為胖胖的,很穩重,綽號是「老闆」。學生時代一直擔任學藝股長,並且
是作壁報的高手。李潼喜愛小孩,很有老人緣,嘴巴很甜,所以長輩經常把好吃的東西
留給他。李潼十二歲時父親因血癌過世,少年的生活漂泊不安,有很多無法言喻的傷
痛,所以在從事寫作時,對少年加倍疼惜。並且對於扮演「好爸爸」的角色,非常珍
惜。

李潼因為作品、演講、文學營,與讀者文友結交很多善緣,朋友對他的真心、熱情令人
感動,覺得他是幸運、有福報的人,但他的朋友都說:「他對我們更好、更真誠。」李
潼有很多好朋友都是年紀稍長的女性,可說是「師奶殺手」,他認為那是因為他有三個
姊姊,太了解「姊姊」的心理。

李潼走了,給好友帶來一些未完的故事。吳清鏞校長在急診室見到李潼,急於分享在太
平山上讀詩的想法,而當時李潼很虛弱;去年六月從南部寄來一籃大而甜的棗子,李潼
未能嚐到;枝旺託靜媺帶的兩罐桂花醬靜靜地放在桌上;梅英已醃好的梅子緊急郵寄給
李潼;圓神出版社簡志忠十二月二十一日與林志炫及「希望小站」的朋友來到家中,晚
上他們在博愛醫院有場音樂會,將要演唱〈廟會〉,但並未告知李潼,因為要給他一個
驚喜。而今,對於李潼多年未見、思念的志忠,我只能說:「如果事先告知的話,他會
興奮而期待這場聚會。」志忠深有所感,在演唱會中對觀眾說:「心中有什麼話趕快說
出來,你的朋友不會閒閒在那裡等你。」

展平寄給李潼的照片及信件,李潼已無緣展讀,展平從南投趕來,在李潼相片前大聲朗
讀,至情至性;警廣的惠玉在靈前還有許多話對李潼說,她問:「李潼會聽到嗎?」我
說:「放心吧!李潼是很有感應力的人!」秋堇在堂前坐了一個小時,與濟時閒聊藝文
奇事。濟時是性情中人,在追思會上要吟唱親自創作送給李潼的詩,李潼已交代過「到
時不可以哭」。

望天音樂會

「望天音樂會」今日下午二點半,在宜蘭演藝廳以《望天丘》為主軸,舉行音樂追思
會,不收門票。由張翰揚主持,穿插李潼的年表、紀錄影片、創作歌曲以及好友蘇來的
演唱,淺綠色室內樂團的演奏等等節目。這是好友相聚的溫馨時刻,也是李潼喜歡的格
調,我想他會開心地笑了。

【2005/01/02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nk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