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部片之前我不認識李屏賓. 在被好萊塢商業片淹沒的戲院裡, 我選了這部紀錄片.
果然一如預料, 只有不寥寥可數的六個人共享一部電影, 也一如預料的, 有著滿滿的收獲.

自從拿著GF1拍攝小短片後, 一直想像著攝影師(Cinematography)如何駕馭著鏡頭, 在取景的同時完美的掌握最佳的視角與移動.
這與拍照有著極大的不同, 攝影多了最難預料的時間軸, 讓一切的變得非常的難. 

試想, 你要用打怎樣的光? 用甚麼濾鏡, 怎樣的視角? 怎樣的移動? 才能將導演想要的氛圍一氣呵成?
導演是個想像者, 攝影師卻是個實踐者. 我們欣賞影片的視角, 是攝影師所營造出來的. 他的選擇大大的影響了一部片子的質感, 與引人入戲的程度.
攝影師賦予現實詩意的眼光,讓我們驚喜,沉迷,感動.

令我印象最深的的是當他被問到攝影最重要的元素時, 他毫不遲疑的回答-"光".
在我們週遭的光影, 我們不去注意, 自然它就會永遠離你遠遠的, 看不到.

賓哥那種穩重內斂的氣質, 貫穿了整部紀錄片. 留著落腮鬍的他有著濃濃的藝術家特質, 卻又總是那麼謙遜, 永遠只說他必需說的, 關心週遭的人.
他讓我想起住澎湖鐵線的老頭. 他們是一樣的人.

 
攝影可以留住什麼?電影可以把人帶到那裡?人生還可以走出怎樣的意義?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如此提問。
讓我們從關心身旁的一切, 注意光從那裡來, 體會光的質感與情緒開始吧...


Reference:

乘著光影旅行
http://annpo.pixnet.net/blog/post/25072957

http://en.wikipedia.org/wiki/Cinematography
In the film industry, the cinematographe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images (lighting, lens choices, composition, exposure, filtration, film selection), but works closely with the director to ensure that the artistic aesthetics are supporting the director's vision of the story being told. The cinematographers are the heads of the camera, grip and lighting crew on a set, and for this reason they are often called directors of photography or DP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nk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