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英雄事蹟,只是兩個平行生命的短暫交會。故事背景為1951年,23歲醫學院學生格瓦拉與死黨阿爾貝托跨上摩托車,載著滿滿的家當與憧憬,揭開一場貫穿南美大陸、總長一萬三千公里的壯旅。行過草原、高山、大河、深雪,摔了無數次車、甚至為寒疾所苦,樂天浪漫的倆人仍被這前所未見的景致深深感動。隨著旅程逐漸開展,他們目睹五百年前殖民者登陸以來,這塊土地所承受的種種創傷與苦難。貧富的懸殊、階級的對立、種族的剝削,都不斷激盪著倆人的靈魂,也在青年格瓦拉的心底點燃了日後席捲世界的革命之火。

然而,電影並不打算以煽情的口吻,刻畫他與卡斯楚投身古巴建國、轉戰剛果、最後在玻利維亞被捕犧牲的軍事生涯。反而用青春熱情的筆觸,循他當年足跡,邀請觀眾上路,一同體驗這場極不平凡的「自助旅行」!
原著作者:

青年挑戰自我極限的浪漫冒險

身為古巴革命的幕後推手,切‧格瓦拉並沒有戀棧權位,反而在革命成功之後,棄官前往玻利維亞繼續參與革命。年僅三十九歲便為革命而喪生的切‧格瓦拉,其悲天憫人的理想情懷早已成為傳奇,不管左派、右派,民主、共產,都對他波瀾萬丈的一生推崇備至。

沒有傳記電影中最忌諱的歌功頌德與英雄主義,《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裡的青年格瓦拉仍只是名年方弱冠的醫學院學生。面對著家園被地主侵占而成為遊民的原住民、不被一般人所接受的麻瘋病患,格瓦拉雖然悲痛在心,卻完全無力提出援手。喜歡詩人聶魯達、愛好攝影的格瓦拉,選擇將旅途上所見的一切不公與壓迫記錄成文字,日後便發表為遊記,電影並依此書而忠實呈現出當年格瓦拉的足跡。在旅程結束返國之後,格瓦拉終於不願再對這些社會現況視而不見、袖手旁觀,決心作出改變,因而投身革命,開啟了對抗強權的奮鬥。

每個男人在成長階段時,都曾夢想過能拋下世俗雜務,跨上轟隆的機車四處流浪,展開一場尋找生命的真理之旅。《革》片不僅讓觀眾更貼近切‧格瓦拉的革命源頭,更是實現了所有男人都曾共有過的美好夢想。

作者簡介

  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
  1928年出生於阿根廷。
  1956年與古巴游擊軍領袖卡斯楚並肩作戰三年,推翻了古巴的獨裁統治。
  革命成功後,受卡斯楚任命為工業部長。
  後因理念不合,與卡斯楚分道揚鑣。
  1966年在玻利維亞建立游擊據點,為建立理想的南美社會而戰;1967年被捕,旋即被處決。
  三十年後,考古學家在當年行刑的地方挖掘出他的骨骸。




青年, 要胸懷大志呀!

(原刊於2005年Look DVD雜誌六月號)


延伸閱讀
http://blog.tsjh.tpc.edu.tw/blog/tsjh/579/archives/2007/22209.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nk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